端午节,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,五五重逢。“端午”二字最早见于晋代周处《风土记》:“仲夏端午,烹鹜角黍”。到了唐代,因唐玄宗八月五日生,宋景为了讨好皇帝,避五字的讳,将“端五”正式改为“端午”。
端字物初生之意也。《风土记》里说:“仲夏端午。端者,初也。”现代汉语里面许多词汇都是此意,比开端,端倪,端口等。
《律书》曰:午者,阴阳交。故曰午。四月纯阳,五月一阴屰阳。冒地而出。故制字以象其形。《淮南子 天文训》曰:午,仵也。古者横直交互谓之午。阴气从下上,与阳相仵逆也。
文言版《说文解字》:午,啎也。五月,阴气午逆阳。冒地而出。此予矢同意。凡午之属皆从午。白话版《说文解字》:午,逆反。在地支中,“午”代表五月,这时地里的阴气逆反阳气,从地面冒出。“午”字的造字方法与“矢”字的造字方法相同。